跳到主要內容區

【研討會紀實】風月同天:東亞文學、文化的跨界與互涉青年學者工作坊

【會議報導】風月同天:東亞文學、文化的跨界與互涉

青年學者工作坊

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於202065日(五)舉辦青年學者工作坊,以「風月同天:東亞文學、文化的跨界與互涉」為主題,邀請多位研究領域面向東亞文學以及文化研究的青年學者,聚焦探討日本、朝鮮以及越南等東亞漢文化圈,文學與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影響。東亞漢文學與文化的研究,並不僅僅象徵了跳脫中國本位的思考,從不同的視野觀看文學與文化的流通與發展,更展現了臺灣學術界對於域外漢學研究的源遠流長,與傳承延續。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於202065日(五)舉辦青年學者工作坊,以「風月同天:東亞文學、文化的跨界與互涉」為主題,邀請多位研究領域面向東亞文學以及文化研究的青年學者,聚焦探討日本、朝鮮以及越南等東亞漢文化圈,文學與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影響。東亞漢文學與文化的研究,並不僅僅象徵了跳脫中國本位的思考,從不同的視野觀看文學與文化的流通與發展,更展現了臺灣學術界對於域外漢學研究的源遠流長,與傳承延續。

海報

〔工作坊海報〕

現場

〔會場實景〕

 

〔第一場〕東亞佛教傳播

本工作坊的首場由本所所長林佳儀副教授主持,由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陳玉女教授作為討論人。陳玉女教授專精在明清時代的佛教,近年對於嘉興藏的研究頗有成就,從此處亦開展了對於佛教在東亞傳播研究的宏觀視野。

          本場由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簡凱廷助理教授以〈通過嘉興藏:日本江戶對於晚明清初佛教學術的接受與反響舉隅〉以及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李貴民博士後的〈明清佛教文獻在越南的受容:福田和尚的《道藏源流(Đạo Giáo Nguyên Lưru)為例》〉為題,分別從佛教的角度探討明清時期在日、越二地的文化與思想傳播與迴響。

〔本場次由於防疫以及距離因素,以線上會議方式發表,故無實地拍攝照片〕

〔第二場〕日本漢文學

第二場由本所丁威仁副教授主持,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廖肇亨教授為討論人。廖肇亨教授於東亞文化與交流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建樹,尤其對於東亞佛教的流傳有深刻且精彩的研究。本場次聚焦在日本漢文學的傳播與發展上,由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鄭雅尹博士後〈漢詩的知識、風土與現代經驗:晚清日本竹枝詞的書寫系譜與東亞漢詩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的劉家幸博士後的〈東亞漢籍環流與知識受容:從《世說新語》及其續書談起〉,分別以竹枝詞與《世說新語》為切入點,討論以中國為發源地,而流傳到日本進而在地化發展的過程與風貌。

〔第二場會後合影 由左至右依序為丁威仁副教授、鄭雅尹博士、劉家幸博士、廖肇亨教授〕

〔第二場會後合影 由左至右依序為丁威仁副教授、鄭雅尹博士、劉家幸博士、廖肇亨教授〕

 

〔第三場〕朝鮮儒學

第三場則從日本轉往朝鮮半島的儒學為探討的主軸,由本所林保全助理教授主持,本校哲學所楊儒賓教授為討論人,深刻探討朝鮮朝儒者對於朱子學的理解與對於其中意見歧出之處的論爭。

本場有三篇論文發表,分別是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呂政倚博士後以韓元震以及李柬於朱子心性論已發未發問題為核心的論爭為題之〈朱子學與韓國儒學的「湖洛論爭」〉一文。蔡至哲博士後則將德國哲學家沃格林的秩序研究與朝鮮朱子學的道統觀相連,發表〈中、韓儒者的秩序追求──以朝鮮儒者為中心的探討〉一文。最後,是本所的游騰達助理教授,以〈理學心性論的具象化──以朝鮮儒者的「心性情」圖示探析為例〉,從統整朝鮮儒者以圖示思辨朱子「心性情」之學的研究,探討朱子之學在朝鮮半島激起的陣陣漣漪與延伸細部思辨。

〔第三場會後合影 由左至右依序為楊儒賓教授、蔡至哲博士、呂政倚博士、 游騰達助理教授、林保全副教授、洪巳軒助理教授〕

〔第三場會後合影 由左至右依序為楊儒賓教授、蔡至哲博士、呂政倚博士、游騰達助理教授、林保全副教授、洪巳軒助理教授〕

 

〔第四場〕越南使節

第四場的探討主軸以越南作為交會點,探討通過越南使節與中國和馬來群島的文獻紀錄,從域外的角度了解國族與國族之間文化的交流,以及內在在其中的複雜交涉關係。本場主持人為本所的蔣興立副教授,並且由在越南文學領域長年投注心力研究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的陳益源教授為討論人。

本場發表的兩篇論文分別是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莊秋君博士後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談中國方志中的越南使節記述〉,以及邱彩韻博士後的〈十九世紀、廿世紀越南與馬來群島的異域書寫舉隅〉。前者從越南使節在中國行走的形跡,見一路上從越南觀看的中國,後者則對於越南人行至馬來半島的漢文書寫進行深刻的解析。

風月

〔第四場會後合影 由左至右依序為陳益源教授、蔣興立副教授、邱彩韻博士、莊秋君博士、廖肇亨教授、林佳儀副教授〕

 

〔圓桌座談並總結〕

          此次工作坊以從臺灣出發,綜觀東亞漢文化圈,以日本、朝鮮與越南等地為主要的探查主體,了解文化傳播、演變,進而根植他鄉。當漢文化在異地生根發芽結果,無論是從宗教、文學以及哲學,跳脫以中國為本位的觀看角度,在地理位置上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與紮實的漢文研究訓練,臺灣展現了在東亞文學與文化方面具有研究優勢的位置,在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中,建構了臺灣在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領域的觀看視野與前行研究。

          透過諸位發表人精彩且深入的研究成果,與討論人令人受益良多的精闢解析和建議,帶給本所學生們在研究的方法、研究方向的拓展,皆令本所的學生們在旁聽的過程中有所收穫。縱使在域外研究的領域上,無論是因為語言交流的隔閡,抑或是在文獻資料蒐集的不易,在研究的過程中,較傳統的中文研究要來的困難,但在工作坊中見到如此豐碩的研究成果,也學習到了研究態度若是堅持不懈,亦有峰迴路轉的可能。

陳益源教授點出此次青年學者工作坊所舉辦的重點便是為了展現臺灣學界傳承與分享的精神。「風月同天:東亞文學、文化的跨界與互涉青年學者工作坊」不僅僅呈現臺灣青年學者在東亞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更展現了奠基於前輩學者的研究,青年學者逐步擴展、建構從臺灣的視野所見的東亞文學與文化的研究體系。

風月

〔與會嘉賓會後合照 前排左起依序為林保全副教授、楊儒賓教授、林佳儀副教授、廖肇亨教授、陳益源教授;後排左起為蔡至哲博士、呂政倚博士、莊秋君博士、邱彩韻博士、洪巳軒助理教授、劉家幸博士、鄭雅尹博士〕

 

風月

〔全體與會嘉賓與工作人員會後合照〕

 

報導撰稿人:陳思璇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