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研討會紀實】新竹在地文化與跨域流轉:第五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新竹在地文化與跨域流轉:第五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活動紀錄

會議日期:2021年11月12日~11月13日

會議地點: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Webex線上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

指導單位:行政院科技部、行政院教育部、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協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新竹市文化基金會、王默人周安儀文學講座

一、會議主題

本次會議主題為「新竹在地文化與跨域流轉」,除了聚焦新竹在地文化,也關注新竹活動跨域流轉,諸如女畫家陳進於二十世紀初在東亞文化脈絡中的崛起與奮鬥,漢詩詩人魏清德受邀在東京發行的《內觀》雜誌擔任漢詩評閱詞宗,此次地方志小說書寫、古典詩社、佛教傳播議題,亦邀請國際地方學學者就其在地經驗共同討論,期能從跨域流轉透顯新竹文化超越在地之特質。在共同激盪討論中,呈現竹塹文化魅力、創新意涵,及地方學之最新研究成果。

二、會議子題

本會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並重,在地關懷與跨域流轉兼備,透過專題講座、學術論文發表,統攝下列內容:

(一)竹塹開闢與佛教流轉

(二)竹塹研究與文藝內涵

(三)記憶、往來與文化資產

(四)新竹在地人物與社群網絡

(五)詩社、戰爭記憶與社區營造

(六)日臺交流與在地書寫

(七)工藝、人物與詩歌疊映的新竹人文風貌

三、說明

由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主辦之「新竹在地文化與跨域流轉:第五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已於2021年11月1213日假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Webex線上會議室隆重登場並圓滿落幕。本屆會議因應疫情,首次採用全面線上會議,雖然沒有面對面的溫度,亦無法帶領貴賓踏查新竹,然而,破除空間限制,時間安排自由許多,能順利邀得首選的主持人、評論人,提升學術會議品質,參與者亦因線上便利性而大幅增加,因事前頻繁與講者測試,視訊雖有小瑕疵,但整體會務之周到,甚獲讚賞!

竹塹,素有「北地文學之冠」與「北台書畫巢窟」之雅稱。文化發達早於台北、台中兩地的「竹塹」,在清領時期遊宦流寓幕士,及在地藝文人士傾力推動文教活動下,夙為北台灣文化重鎮。從明鄭、清領階段的「傳統竹塹」,到乙未割臺後的「現代塹城」,以至兼容並蓄的「當代新竹」,傳統與現代共構,新與舊交替,並存於竹塹歷史的時間洪流中,新竹即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展現新穎的人文藝術多元景致,並富含深層文化歷史底蘊的地方體現。

「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始於2013年,當時由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如今,合校為清華大學,改由轉型成立的華文文學研究所主辦,持續推動在地連結,薪傳「地方主體」的地方學創辦精神,因以「新竹在地文化與跨域流轉」作為會議主題,進行竹塹文史藝術研析討論,從竹塹及其周邊區域歷史風華、人文傳統、書寫意涵的討論,延續至當代的社會參與、文化資產之維護、文學藝術之遞嬗新變,並邀約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的研究者,就其他區域之地方學關注議題、實踐經驗,共同激盪,呈現竹塹文化魅力、創新意涵,及地方學之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會議的關懷,可從兩場專題演講見及:第一場專題演講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石守謙院士,講題為「陳進與二十世紀初期新竹文化」,除了觀照出身新竹的女性陳進,選擇職業藝術家的道路,更從陳進作品的書法,關涉清代以來北碑在新竹文人及日本的流行,從文化視野論跨域流轉。第二場專題演講為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王潤華教授,講題為「重返熱帶雨林的邊陲:南洋書寫、東方主義、本土多元文化地方書寫」,從清朝的「西洋」(即南洋)書寫的大敘述,談至當地的小敘述、本土化書寫,乃至倡議從地方文化書寫出發的世界文學,可為新竹在地文學發展之借鑑。

七個場次的研討,邀請多位重量級學者主持,分別為:江燦騰教授主持第一場「竹塹開闢與佛教流轉」,林明德教授主持第二場「竹塹研究與文藝內涵」,江柏煒教授主持第三場「記憶、往來與文化資產」,陳益源教授主持第四場「新竹在地人物與社群網絡」,李瑞騰教授主持第五場「詩社、戰爭記憶與社區營造」,廖振富教授主持第六場「日臺交流與在地書寫」,王俊秀教授主持第七場「工藝、人物與詩歌疊映的新竹人文風貌」,海內外學者共聚一堂,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無論作品內涵詮釋、文獻挖掘、議題開發,皆頗具亮點,並開啟未來持續對話與關注的契機。

本屆竹塹學會議,持續開拓議題,文學議題仍是竹塹學研討會的重要亮點,但古典詩前進東京、現代文學的藝文人士社群網絡、文學與影像中的少年工意象、科幻小說之未來性,兼具時代跨度與議題廣度;文化資產議題,本屆關涉面向更寬,包括口述傳統、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聚落等;而宗教議題,更是本次新開拓者,主要為佛教,日人的新竹寺,新竹出身的真常法師的佛行事業等;歷史議題,則從方志及家族史料考論王世傑開闢新竹之年代,乃至回顧竹塹研究;本屆亦延續教學議題,如何教學以使學生認識地方,乃是學術研究之外的重要使命。竹塹學會議舉辦至第五屆,歷屆參與的學者欣見竹塹學仍有許多議題可探討,亦對本次會議之陣容大為讚嘆,尤其評論人之提問、提點與期許,都是會議中美麗的交鋒;新竹在竹塹學固然是中心,但新竹的文學文化活動,不僅安於新竹,更嘗試向外探索。

本次會議除邀稿之外,亦首次開放徵稿,並獲得不錯的回應,投稿者除了博士生,博士後研究人員,亦有大專院校專任教授,內部審查後邀請5位發表,欣見年輕一輩的投入,更有博士生的研究深獲評論人讚賞,有助於擴大研究社群。透過第五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交流互動與多元激盪,期能再現竹塹藝文的光燦歷史,發掘在地文化魅力。而此次校內自10月25日、11月2日兩場會前活動「北管藝術入門與新竹北管風華」開始,主活動11月1213日的「第五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為會」,以及11月20日的延伸論壇「南北六燃雙城記線上論壇」,三個地方學的活動串連一氣,校內研究者與校外文史工作者同堂論學,學生亦藉由北管推廣講座親炙在地民間文化,蔚為盛事。

四、結語

本次研討會廣邀國內外知名學者進行研討竹塹地方學,尤其本次以「新竹在地文化與跨域流轉」作為討論地方學的主軸,時間斷代由清代、日本時代、戰後直至現今,主題涉及文學、文化、歷史、宗教、藝術、文化資產等,以竹塹作為空間論述主體,從自身的記憶到他者的論述,從文獻記載到社會實踐,乃至與其他地方的地方學,借鑑觀照,皆成為本次研討的論題,藉此重新探討在地傳統文人活動,並全面展開竹塹歷史與文藝的多元景致。今年已邁入第五屆的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極具「全球化」與「在地交流意識」的特色,除了薪傳「在地文化精神」,尤為發揚「全球化在地感」語境下的地方情懷,竹塹學研討會研擬的論題,大致放眼於全球的脈絡來解讀地方學,並探查其背後多方文化的參與及影響,因此本次研討會邀請了日、新、馬、泰、中、臺等地近六十位海內外學者專家及地方文史研究者,藉此融匯「地方」、「台灣」與「全球」之三元向度,開拓在台灣地方學系譜下竹塹學術研究的深廣度。期能向國際推展台灣地方學的進路,讓台灣竹塹學得以躍上國際學術的舞台。

竹塹學研討會將每屆發表的論文透過專業審編,將議題豐富、持續累積的竹塹學研究集結成冊,成為每次會議的具體成果,也作為地方學研究的研究資訊統合。目前之出版成果為:《傳統與現代:第一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已於2015年出版(ISBN:978-957-739-929-8),《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第二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已於2017年出版(ISBN:978-986-478-079-2),《竹塹風華再現:第三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已於2019年10月出版(ISBN:978-986-478-320-5),《歷史風華與文藝新象:第四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已於2021年10月出版(ISBN:9789864784684),竹塹學會議之籌辦,早將地方學推向國際學術研討會,使海外及台灣地區看見新竹歷時累積的文化風采,也期許竹塹學不侷限於地方,而是能夠讓世界看見竹塹之美,同時發揚新竹地區的文化觀光產業,使新竹地區能夠興盛、繁榮與傳承;透過加強區域文化與學術的研究,薪傳地方鄉土精神,深化吾人對本鄉本土區域空間的認識、理解與認同,並藉此面向大眾,達成記錄地方歷史文物與傳播地方歷史文化的目標和使命。

 

五、活動照片

1

第五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嘉賓合影

2

石守謙教授專題演講

由陳萬益教授主持

3

第一場論文發表會

主持人江燦騰教授等合影

4

第二場論文發表會

主持人林明德教授等合影

 

5

第三場論文發表會

主持人江柏煒教授等合影

6

王潤華教授專題演講

由蔡英俊教授主持

 

7

第四場論文發表會

主持人陳益源教授等合影

8

第五場論文發表會

主持人李瑞騰教授等合影

 

9

第六場論文發表會

主持人廖振富教授等合影

10

第七場論文發表會

主持人王俊秀教授等合影

 

11

閉幕式致詞:張嘉鳳副院長、丁威仁所長、林佳儀召集人

12

工作人員合影

瀏覽數: